(
课件网) 指定书目阅读考查 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一、追本溯源 ———理解“大一统”的思想 孔子:“礼乐征伐自天子自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大一统思想萌芽 “大一统”强调受命改制的根基,即重视重建国家政统和法统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一统”一词最早主要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对王朝由已建立的理论基础所做的说明,是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概念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汉书·王吉传》中称: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一统的原始意义正是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唐朝的李白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明朝的李贽在《藏书》中尊始皇为“千古一帝”。大一统的逻辑中派生出来的许多观念使得大一统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扎下根来。中国人对大一统形成了精神依赖。 大一统思想提出 扎根根源 二、分久必合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和分裂时期 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秦———清) 公元前221年-前209年(秦) 12年 公元前108年-公元22年(西汉) 130年 50年-184年(东汉) 134年 280年-301年(西晋) 21年 589年-616年(隋) 27年 630年-755年(唐) 125年 1279年-1351年(元) 72年 1382年-1644年(明) 262年 1683年—1850年(清) 167年 ———葛剑雄 共952年 九大王朝 约占45% 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与中原各国相邻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在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 第一次“大一统”时期———秦汉 材料二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战国七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西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并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东汉光武帝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东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黄巾起义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东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