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4课《 编花篮》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程体现人文精神,从生活美的视角实施美术教育,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本课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编织花篮的兴趣,并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树立“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通过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力求体这一理念,通过引导,学生懂得对生活中花篮的观察感知及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使他们更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及节约环境资源的意识,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领域,教材内容分两活动:编花篮和插花。在学习活动一中由于难度较大操作性强,所以增加课时为3个课时个完成,本课时为第3课时(立体花篮的编织制作),重点是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编织花篮材料的丰富表现及表现立体花篮造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应用不同材料编织花篮。教材中内容设计循序渐进从前面课时小纸棒的制作及平面编织的方法到立体花篮的制作,使内容从易到难,有效的解决教材中教学活动操作难度。 本课教材的选择组织方面,注重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的需要,描述视觉审美的丰富含意,注意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和尝试,注重学习内容的知识综合,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享受制作成功的愉悦。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工具的应用和材料使用都有进一步认识,同时对知识的认知也趋于理性,对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本堂课学习编花篮的技能学习奠定了基础,本堂课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都喜欢动手实践制作花篮。但学习中需要学生合作制作花篮,但可能存在合作“对子”之间个性差异以及学生之间知识技能的水平发展不同,使合作配合不够融洽等。另外由于部分学生对花篮编织材料的性能特点了解不够全面,制作花篮时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注重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从而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美术技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编织花篮的相关知识、掌握编织花篮的基本技能,能 编织花篮。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花篮造型的基本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制作花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及 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编出花篮。 教学难点:从平面编织到立体花篮的制作过程。 教学用具:废旧报纸、 纸条、布条、草绳, 白乳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花篮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魔术表演,想看吗? 生:想 活动1:教师通过表演魔术让学生“猜”花篮的变化(教师将一张画有花篮的画放入盒子后再折成立体花篮,然后打开盒子后出现立体造型的花篮)。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此处激趣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行为冲动,让其呈现出行为欲望有趣的魔术表演将平面的绘画花篮作品“变”为立体造型的花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构建学生空间立体意识。 导入板书:编花篮 感知体验“赏”花篮 1、教师简述传统编织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编织文化。 2、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花篮,增进学生理解花篮与生活关系。 3、多媒体展示不同材质的花篮,认识编织花篮材料的丰富性及特点。 教师归纳:生活中许多具有可塑性的柔性材料都可以用来编织花篮。 (例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