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399261

03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讲义(纲要上)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16718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纲要,讲义,复习,期末,历史
  • cover
第03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具体措施 加强中 央对地 方的控制 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各 级机构 的权力 中 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 方 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崇文抑 武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4.影响 积极影响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致使北宋积贫积弱,危机四伏 【知识拓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这导致了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也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3)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外战争。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 1.边境危机 (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 (2)表现:①北部: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并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澶渊之盟)。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 2.财政危机 (1) 表现:募兵政策导致“冗兵”;一职多官、恩荫等导致“冗官”;“冗兵”“冗官”岁币岁赐等又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政治危机 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 三、王安石变法 目的 富国强兵 领域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原则 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内容 ①富国方面,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影响 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②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四、南宋的偏安 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称为“岁贡”,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考点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西夏、金和元的概况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时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