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0065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重难点突破:专题18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含2013年真题)

日期:2024-06-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1268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14年,真题,2013年,历程,发展,学习
  • cover
十八、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核心考点】 1.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早期维新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及著作 影响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曾国藩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 2.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5)意义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5.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参加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的历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阶段清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民主科学);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5)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