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17920

第六单元10.1《劝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3次 大小:318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六,单元,10.1,劝学,导学案,2022-2023
  • cover
10.1《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掌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关于学习意义的论述,思考作者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文学常识】 作者荀子 (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先秦议论文的发展《论语》———语录体 《孟子》———语录体 《荀子》———专论体 1.骐骥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出自《劝学》。 ①好马。《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及其衰老,驽马先之。'今鞠太傅但知臣盛壮之时,不知臣已衰老矣。” ②比喻人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身体力行的准则,隐含着士人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历代文人深受儒家进取参与精神的影响,埋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与马的“致千里”产生了共鸣;在塑造马形象之时,不可避免地融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价值取向。古代文人强化了“骐骥”意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来确证自身的价值及理想,同时用“骐骥不遇”、“病马、瘦马、老马”的凄苦意象表达自己失意、郁懑的情结。 2.金石 释义:(1)金和美石之属。(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4)常用以比喻不朽。(5)指钟磬一类乐器。(6)指钟磬发出的乐声。(7)常用以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8)指古代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9)指古代丹药。 【分类突破】 任务一:研读文本疏通词意文意 不看课本,凭着的记忆,解释下面加黑的字词,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今:),用心一()也。(翻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