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21

游恒山记[上学期]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94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游恒山,学期
  • cover
游恒山记 课文由四段文字构成。描述了登临恒山的过程以及所见。 第一段:开始登山。 时间:十一日。又是秋季。天气:“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天气,抖擞了作者登山的热情。刚刚登山的时候,都是土冈浅阜,没有感到劳累。 这一段描述简略,因为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 第二段:攀登的过程。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可得的程度。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以及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红色。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观:杰坊上题字:“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这几句描写,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路径的艰险。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而且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 登山的过程属于文章的主体,所以描写得比较详细。 第三段:山顶所见。 作者从四个方位,描写了在顶峰所见到的景观。山的北面,“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因为这座山的特点是“土山无树,石山则有”,而“北向俱石”,所以树木都生长在北面。北面还有浑源州城。再向北了望,“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面是龙泉山,西面是五台山,这两座山“青青与此作伍”。近的地方则是龙山由西向东连绵不绝。 这一段描写,准确运用方位词语,把恒山周围的环境描述得清清楚楚。 第四段:下山。 循来路下西峰,“俯瞰茫茫,不敢下”,由此更可以看出山势的高大。“一人飘摇于上”,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在这个人的指点之下,才在东南松柏间找到了去路。这里又有一处描写:在山顶上看这里的松柏就像蒜叶和草茎,到这里一看,则是合抱参天。通过这种对比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山势的高大。 文章在描写中,一再突出恒山高大的特征,不管是登山的过程,还是山顶的所见,还是下山的艰险,都没有离开这个紧扣不放的中心。文章既是一篇优美的游记,又有比较浓厚的自然科学色彩,所以在描写的过程之中尽量平实准确,不搀杂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这一点上,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不同。 教学建议 一、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踪把握文章的材料。这就是思路教学。 二、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在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 三、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如“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其表达效果。 关于“想一想·做一做”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策:拄着,扶着。 2.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赤:红色。 3.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像:塑造。 4.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伍:伴侣。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2.二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