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46518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39047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论世; 2. 明确诗歌的意象及意象的独特意蕴; 3 . 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劲生命力的赞美。 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4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 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到青海文联工作,后长期在农场劳动,1979年重返文坛,后到青海作协工作。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 由于长期生活在青海地区,其作品带有高原的民风民情和高原气质。他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等,《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 文化身份 生平事迹 诗歌特色 昌 耀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写这首诗的时候,昌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在接受劳动改造。但是,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对生活的热爱。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意志,更是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题目解说 题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位置,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山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诗歌写的是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所见所思。“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 词语正音 彷 徨 嚣 鸣 石 砾 罅 隙 锈 蚀 Xiāo míng Xiù shí Xià xī lì Páng huáng 楔 入 Xiē rù 初读感知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写勇士登山时见到的壮观景象及战胜险情的生命体验。 初读感知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借这个高度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力的赞颂。 如何理解诗歌开篇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结合背景试作一分析。 虽然是被动和勉强的,然而正是凭着这份清醒和理智,昌耀得以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于是,尽管是违心地、悲凉而无奈地成了那个时代的局外人,但因为能够客观冷静地静眼旁观,他还是完全有理由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这”恐怕就是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然而,这“高度”实在是一个危险的高度,因为这高度其实是昌耀自己托上去的高度,也是只有他自己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高度,———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象昌耀这样受难的人更需要这样一个高度;而事实上这是一个低处,是那个时代踩着的属于“右派”分子昌耀的低处。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境遇,分析写这样场景的原因? “惊异”地看到了一幅“太阳跃入山海”的雪峰落日场景。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最严厉的答复,他对生活的内涵体验更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