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条形统计图(二)》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条形统计图(二)》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2 课标分析 1.核心素养:培养数感、 创造能力、应用意识 2.内容要求: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学业要求: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4.教学提示: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由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提高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呈现四年级学生交流各班校服尺码的情境,提出“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怎么呢?”的数学问题,引出对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 知识储备: 1.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2.认识了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课时内容: 1. 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 2. 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 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后续铺垫: 1.为后面学习复习条形统计图提供知识基础。 2.为今后系统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及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生活经验: 条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是很广泛的,在生活中有所接触。 策略经验: 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能够进行信息的观察、收集、分析与交流表达。 差异分析: 1.学生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强有弱。 2.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有差异。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数感、创造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分析,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绘制和描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会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来绘制条形统计图。 突破措施: 1. 独立尝试,组内分享自己的方法。 2. 班级交流,优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 驱动性学习任务 全年级同学的校服尺码 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本班校服统计情况,每个人表现都很棒。那么全年级同学的校服尺码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我们课下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自主探究,认识并绘制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应目标1) 学科核心素养:数感 创造能力 问题解决: 1.出示情景图 2.观察情境图,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学习活动要求】 1.组内讨论、交流信息。 2.独立试做、同伴交流。 3.动手操作、分享结论。 【学习内容】 评价依据:(新课标) 绘制和描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评价维度: 语言表达:合理性 动手操作:规范性 评价标准: 3星:能独立完成全年级校服统计表。 2星:能完成全年级校服统计表但不准确。 1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会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 预设:学生对于选取1格代表多少人最合适有一定的难度。 补救:同桌互助、老师引导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描述数据 分析数据 【学生活动】 1.记录并整理全年级的校服尺码情况统计表; 2.通过独立试做、合作交流,探究“1格表示1人,格子不够怎么办”并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从困惑(1格代表1人不够)到创造(1格代表多人)的过程,完成统计图。 3.观察完整的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和决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