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56805

选择性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分层作业 (含解析)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16530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选择性,必修,4课,古代,生产工具,劳作
  • cover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 1.(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 地点 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 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8%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 D.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汉代《盐铁论·水早》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种手耨,土樱(农具)淡食”。这说明汉代( ) 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 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 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 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 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下表所示的工具和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④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③① 4.(2022·辽宁丹东·高二期末)在商周时期的安阳殷墟、洛阳庞家沟和山西侯马的铸铜作坊遗址中,除了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范外,还出土有融铜炉、烘范窑、鼓风管、坩埚、铅锭、铝锭及各种礼器、兵器和工具等半成品。此外还有工作台、水井、道路等。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 ) ①家庭手工业发展最高水平 ②冶铁技术体系建立情况 ③金属冶炼工具的工艺水准 ④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高二期末)如图1、图2分别为东汉水排和唐代筒车。它们的发明反映了中国古代 图1 图2 A.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生产动力有所改进 C.水力工程趋向完善 D.经营方式突破传统 6.(2022·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三专题练习)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清中期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3.6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314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落实 B.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能力提升】 1.(2022·四川成都·高三开学考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达到91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614.8市斤,全国耕地面积有2.3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达到94%,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 ) A.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 B.促成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推动了均田制普遍实行 D.导致铁犁牛耕广泛使用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是山东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农耕图。图中有一人一牛一马耕田。此类题材的汉代画像砖已在山东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知,汉代( ) A.农本观念在山东地区影响深厚 B.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 C.北方已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D.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3.(2022·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 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 C.两地经济类型不同 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 4.(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的.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