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 2. 体悟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3.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思路 1. 通过对初中杜甫诗歌的回顾,引出《春望》一诗,说明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长安找不到“春天”。 2. 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带领同学进入《蜀相》,展开寻找。寻找意象,关键字词,最后寻到感情,浓缩为一个“泪”字。 3. 着重分析颔联理解“自”,“空”,体会杜甫“炼字”的艺术,重点讲析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联系时代背景,个人生平经历赏析杜甫为何泪流满襟。“泪”字中饱含哪些复杂的情感。 4. 尽管杜甫一生不得志,但他始终心怀希望,心系国家民族,唯独没有他自己,原来他一直在寻找的是“春天”。老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杜甫,我想对你说》并布置学生以此为题课后练笔。更进一步加深对杜甫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 ,尤其是“自”“空”的深层含义 懂得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分析作品思想感情。即本单元须掌握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导入 导入先以“寻找”为主题。 导语:“寻找?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一生都在寻找。寻找真情,寻找真理,寻找方向,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等等等等。今天本课的主人公也在寻找,他在寻找什么呢?”他是(多媒体出示:杜甫画像) 引出唐代大诗人杜甫,请同学根据已有知识介绍杜甫生平。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最后到四川成都定居,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师:还记得初中时学过杜甫哪些脍炙人口的文章? 明确:《望岳》《石壕吏》《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在这其中有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只不过那个春天不是充满生机的,而是满目疮痍的。 明确:《春望》。并带领同学背诵《春望》。 师:时值安史之乱,杜甫在长安城找不到春天的影子。安史之乱中的又一个春日,杜甫又来到一个地方,那就是三国时让刘备为之三顾茅庐的诸葛亮的祠堂,他到这里要寻找什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蜀相》。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请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读。(男女生各一) 3、教师范读,请同学闭上眼睛,播放感情基调凄凉的背景音乐埙曲《长亭怨慢》,教师有感情朗读,带领同学进入诗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借助多媒体配乐朗诵,刺激学生的听觉,再展示杜甫草堂的图片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与此同时介绍时代背景,“本诗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接着出示诸葛武侯祠的图片。“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心情复杂的杜甫在武侯祠外踯躅,他要寻找什么?” 三、围绕主题,三步走 带着上面的问题进入下一个情境。我在诗歌教学环节中着重围绕“寻找”主题,师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如下三个步骤:寻意象———寻字词———寻情感。 1.寻意象 首先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意象。首联:柏;颔联:碧草、黄鹂,叶;颈联:老臣;尾联:英雄。 师:作者为什么会选取这些意象,有何用意?请同学选择其中的意象谈谈看法。 明确:a.首联中的“柏”,苍翠挺拔,寓意着诸葛亮的品行高洁,刚直不阿。同时也说明此处是祠堂所在。祠堂四周植松柏。 b.“碧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