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6222

【金榜新学期】(最新语文版)2014届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课件:乡愁(知识储备+自主学习+部分重点释疑)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7114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名师,重点,部分,学习,自主,储备
  • cover
课件20张PPT。乡 愁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72年。自20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如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1.正音辨形 窄窄(  )   矮矮(  )   浅浅(  ) 坟mù(  ) yóu(  )票 海xiá(  ) 答案:zhǎi ǎi qiǎn 墓 邮 峡﹒﹒﹒2.据义填词 (1)     :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2)     :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3)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水道。 答案:(1)乡愁 (2)邮票 (3)海峡3.走进文本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却通过     、     、     、     四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答案: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2)作者是以什么变化组织诗歌的? 答案: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织诗歌,即“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1.作者感情 (1)找出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答案:(2)诗人借助以上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意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及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2.精巧构思 (1)本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是按什么关系排列的?为什么? 答案:递进关系。因为前三个意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最后一个意象抒发了思乡之情,感情越来越浓烈,前三个意象为最后一个意象的感情做铺垫,最后一个意象是前三个意象感情的升华。(2)诗的四种意象前表示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何特点?在本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3.语言品析   这首诗歌语言精练,情感深挚,请仿照参考示例对诗句进行赏析。 参考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点拨: 赏析语句的角度与答题模板赏析: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邮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一试身手: (1)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答案:“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这句话蕴含着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四节诗歌的最后都出现“我在……头/……头”,这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复。反复陈述分离之苦,使情感逐层加深,突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阳光灿烂: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别具一格,特色鲜明,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旭日阳刚:这首诗的结构形式非常美。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蓝色季风: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效果,给全诗营造了一种徘徊怅惘的氛围。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这首诗是按照时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