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74503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讲练测04(含答案)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24857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寒假,衔接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寒假衔接讲练测04(部编版)教师版 【夯实基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一武陵人沿着落英缤纷的河岸,穿过晦暗无光的山洞,进入到桃源秘境。令人怅wǎng( )的是,当他渴望再度涉足,这片世外桃源xiāo( )声匿迹了。他的思mù( ),他的追求,何尝不是乱世中每个平民百姓对理想社会最真切的呼唤。 ①晦暗(huì) ②怅wǎng(惘) ③xiāo(销)声匿迹 ④思mù( 慕 ) 思慕:怀念,追慕,感到有强烈的愿望和渴望。 2. 根据课文默写。 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琴瑟友之__。 (《诗经 关雎》) ②蒹葭萋萋,_白露未晞__。 (《诗经 蒹葭》) ③挑兮达兮,__在城阙兮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 子衿》) ④__阡陌交通___,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___欲济无舟楫 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佁然不动,__俶尔远逝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_,_同是宦游人_。 ⑧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⑨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⑩《桃花源记》中,“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两句表现了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各得其乐,一派和谐。 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A.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不能目空一切,自恃强大。 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D. 岁月的磨砺让他日渐成熟,处理事情变得优柔寡断。 A.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B.绵薄之力:表自己的贡献或帮助微不足道,为谦词。不能用来写他人,使用错误。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D.优柔寡断:意思是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褒贬误用。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 东华大学某研究员表示,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口罩使用大约两三次左右没有问题。 B. 经现场勘查,高架桥坍塌的主要原因是一辆核定载重40吨的工程车严重超载所致的。 C. 梅村金秋美食节上,梅花糕、酱排骨、小笼包等传统美食让广大游客大饱口福。 D. 关于新疆棉花事件,引起了大家对这些品牌的不满,从而掀起了品牌抵制浪潮。 A.重复累赘,可去掉“大约”或“左右” B.句式杂糅,可去掉“所致的” D.缺少主语,去掉“关于” (时间充裕或过注释) 【阅读与赏析】 清 平 乐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译文 春天回到何处 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 阅读上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1) 上阕最后一句中“唤取”,在语言表达上有何妙处? 唤取,即喊来之意,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春人格化,或把春拟作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将春视作朋友伙伴的亲切之感。 (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的意思是: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唤取”本为喊来之意,这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春人格化,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