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98891

北京市2023年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题(一)(含解析)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3143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京市,阅读,文阅读,2023年,现代,复习
  • cover
北京市2023年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题(一) 1. 阅读《为祖国河山立传》,完成问题。 为祖国河山立传①徐州南关尹小桥的广大北巷十七号,是李可染的旧居。大门坐南朝北,镶有青松和仙鹤浮雕的影壁旁有曲折缠绕的紫藤和婆娑弄影的翠竹,充满诗情画意。穿过圆门往右折,一座旧式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 ②旧居的三间南屋,是李可染当年的居室。卧室外墙上,引人注目的是他三位师长的照片,一为徐州乡贤钱食芝,一为著名画家林风眠,一为艺术大师齐白石。 ③李可染自小就酷爱绘画,每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总能博得邻人围观。十三岁时,一次到徐州公园游玩,看到一位先生正在全神贯注地作画,以后一连几天他都去看,先生动了心,要教他学画,这位先生就是钱食芝。从此,李可染便成了先生的“研墨童子”。回到家中,他竞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使老师大为惊讶。李可染正式拜师后,钱食芝为这个小学徒画了一大帧山水,并附诗:“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捕上,余惭鹢①退飞。” ④ 1985年李可染旧居修茸完工,八十多岁的他对着老师的照片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典礼上,他对乡亲们说:“是钱老师带我走上了艺术之路,如果没有钱老师,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⑤ 1929年,22岁的李可染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由于他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油画,画风雄厚大胆,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其实,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笔。可是,到了课堂上,他拿起从未曾拿过的炭条准备画素描,却不知从何下手。他自愧画拙,总是扣放画板,待教授来课堂指导时才翻正过来。画板一角写着一个“王”字,原来那是“亡”字的密码暗示,暗示自己,画不好素描毋宁死。 ⑥在艺术上对李可染指点最多、帮助最大的,当然还是白石老人。卧室外壁门旁,悬挂着李可染手书的白石老人印语:“痴思长绳系日”,旁有跋:“此白石师自刻印语,深感吾师惜阴精神,因书以自励。”李可染在齐师身边 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绝,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 ⑦卧室外间的画桌旁有一张李可染手拿画板的照片,时间是 1938年,武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可染给正在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的田汉去信,询问可否投笔从戎。田汉很快给他回了信,把他安排在三厅绘画木刻科。李可染怀着满腔激情,创作了控诉日寇罪行的《无辜的血》《侵略者的炸弹》等大幅宣传画,又和好友力扬一起,每天提着墨汁桶到武汉街头画抗日漫画,刷写标语……这些宣传,在人们心中撒下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种,成为唤起民众齐心抗战的响亮号角。 ⑧旧居里的两方印章也十分抢眼,一方是“可贵者胆”,另一方是“所要者魂”。新中国成立不久,李可染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时,遇到了许多困惑,自“五四”以来不断被提及的中国画的去留问题更使他愁肠百结。白石老人的一首诗使他茅塞顿开:“逢人耻听说荆关②,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胸中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他决心效法恩师“自有胸中甲天下”的大胆独创精神,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不受“宗派夸能”的干扰,决心对死气沉沉的中国画进行改造,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活力,他认为这才是中国画的灵魂。1954年春末,他与好友张行、罗铭结伴去江南写生,行前,他请著名篆刻家邓散木雕刻了这两方印章以壮行色。 ⑨南方的早春三月,绿油油的麦田,金色的油菜花,竹林中的粉墙黛瓦,隐在远方天际的白帆……他们第一次,用毛笔和宣纸写生。他们边走边画,鞋子磨破了,李可染就用个厚纸板垫在鞋里,他硬是穿着这样的鞋走了几个月。在写生的最后一站黄山,李可染只能睡在天都峰下一间小屋子的门板上,遇到下雨天还要打着雨伞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