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572404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之“树”》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30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319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之“树”,教学设计
  • cover
水墨交融写青山之“树” 教材分析: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树木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元代达到顶峰,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在山水画中,树被视为山之衣,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画山水必先学画树。 首先,树是山水画的构图的必要元素、有山必有树,无论大小、多少,树作为山的基本元素必然存在着;其次,树作为山水画的一部分,为体现构图中其他物象远近、高低、大小起到一定参照作用;还有,树可以起到前后、上下景物的遮掩作用,营造“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另外,树可以表现地理生态,丝丝杨柳可以衬出江南的柔美、苍翠松柏可以突出北国山河的壮丽;再者,树可以传递四季的更替,树叶染红夹杂秋的诗意、枯树孤立散发出冬的荒寒;当然,在文化意蕴上树也寄托着画家的情感、个人品质以及时代特征。 《芥子园画谱》中有云:“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干立加点则成茂林,增枝则为枯树,下手数笔最难,务审阴阳向背,左右顾盼,当争当让,或繁处增繁,或简而益简。故古人作画,千言万壑不难一挥而就,独于看家本树大费经营。”在《芥子园画谱》中,《树谱》和其它画谱一样,作为一个谱系单独存在,并置诸谱之前。 本课从山水画中树这一角度切入,感受并学习山水画中树的笔墨意趣和表现方法,更深一步理解树在中国山水画发生、发展中的本体地位,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半学期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作品及笔墨表现技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笔法、墨法)在概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实践性理解。对于树的形态(结构规律)表现,学生之前有了铅笔的临摹和写生的经验,问题不会很大,但运用毛笔通过一定的笔法和墨法来呈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小学美术中相关的中国水墨的练习也蛮多的,但那时以游戏体验为主,技法要求不高,初中阶段再次拿起毛笔,且审美水平和要求在提高,所以必须要有个适应过程,上本节课之前,要有一节课的笔法墨法复习和重拾的过程,为本节课作一个技术铺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并感受山水画中树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技能目标:学习山水画中树的笔墨表现方法,尝试完成一幅以树为题材的有一定意趣的山水画作品。 情感目标:感受树对山水画水墨交融的意境营造的本体地位,理解树在山水画中以及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探究、实践,在理解树的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树的运笔、用墨及不同形态的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 掌握树的作画步骤,运用合适的笔墨和不同形态树木的表现技法进行有一定自我意识和相当意趣的作品创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画稿、毛笔、墨、生宣纸、中国画颜料、笔洗。 学生:毛笔、墨、生宣纸、中国画颜料、笔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展示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董源《潇湘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倪瓒《六君子图》。 复习:看作品说一说作者,回顾山水画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风格特征。 导入:再次欣赏作品,留意山水画中的树,导入树。 设计意图: 从学过的山水画入手,是复习也是唤醒,自然导向以树为研究载体的深度学习。 欣赏感悟 欣赏山水画作品中的树,感悟树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展示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马远《山径春行》、董源《潇湘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