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572487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7405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叙事) (描写) (抒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动1: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 荇交横。 改动2:月光如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苏轼在文末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考吗: 1、作者当时的心境如何? 2、结合任务单中提供的材料谈谈对“闲人”的 理解。 【材料一】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史称“乌台诗案”),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材料二】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材料三】 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苏轼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暗含自嘲之意;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颇有自许之味———此等美景,若非我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闲人”,即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遭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 所以,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解读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