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5781

《马说》导学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160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马说,导学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栾川县狮子庙中学“三导五环”教学单(八年级语文) 第23课 马说(1) 制作人: 上课时间 累计课时 ( )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读音、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2. 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自主学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 ) 骈( ) 尽粟一石( ) 食( )马者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1)故( ) 虽( )有名马 祗( ) 辱( )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 )尽粟一石( ) (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安( )求其能千里也 (4) 策( )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 )而临之 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 【合作交流】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 4. 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5.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与写法。 【展示点拨】 课堂小结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课堂反思: 栾川县狮子庙中学“三导五环”教学单(八年级语文) 第23课 马说 (2) 制作人: 上课时间 累计课时 ( ) 【学习目标】 1.理解背诵文中重点句子。 2.加深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自主学习】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 【合作交流】 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 (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_____ ____;以“伯乐”比喻____ _____;以“食马者”比喻_____ _____。 (2)千里马“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_____。 (3)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 (4)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 (5)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 。 (6)“食马者”的愚妄表现在:(A)_____ 。 (B)_____ __。 (C)_____ _____。 【展示点拨】 课堂小结 【反馈检测】 1、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2、“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4、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 6、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课堂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