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69846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精品实用高效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6756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精品,实用,高效,课件,39张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醇的江水哺育着勤劳的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可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个迷。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最终确定了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为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藏学研究专家马丽华女士一起去长江的源头探险吧! 导入新课 1、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3、学习作者勇于探险、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马丽华(1953—),汉族,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一级作家。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等。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本文即选自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 作者简介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背景链接 砾石(lì) 气喘吁吁(xū) 腈纶(jīng) 皱褶(zhě) 字音字形 ①黧(lí)黑:形容黑。 ②接踵(zhǒng)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③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④大煞(shā)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色。比喻败坏兴致。 ⑤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 ⑥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 ⑦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⑧熠(yì)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⑨演绎(yì):推演铺陈。 读音释义 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说说作者主要是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景记事的。 游踪:各拉丹东山脚下———草坝子上———冰河上的砾石堆———冰塔林———冰山脚下———冰窟———第二天重返冰河。 主要手法:移步换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2):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我”的活动情况及感受。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朗读前两段,说说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样的。作者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各拉丹冬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严寒时间长,天气阴阳变化快,总是云遮雾障的。 作者这样写,突出了各拉丹冬地势陡峭、气候变幻莫测的特点,为后文的写景和描述人们的活动作铺垫。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3) 作者为什么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和中外勇士的探险的内容? ①引起下文; ②用壮烈献身的探险者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的环境恶劣,地势凶险; ③为下文描写作者和摄制组遭遇到严峻的考验作铺垫; ④吸引读者。 合作探究 “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作者游览的是哪里呢?依据是什么? 作者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3-11) 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主要描述了人们在高原的活动和不适的感觉:“气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