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70452

6-2《插秧歌》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00次 大小:300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6.2《插秧歌》 杨万里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3.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 二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杨万里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2.朗诵古诗,掌握古诗的大意。 3.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杨万里(1127—1206) 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据史书载,其作诗逾2万首,今存4200余首,有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其名篇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所著《诚斋诗话》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所作赋以《浯溪赋》最为有名。其又精于《易》学,著有《诚斋易传》,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其子将其作品汇编成《诚斋集》。 2.背景资料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3.知识链接 诚斋体 诚斋体的得名源于杨万里,因其号诚斋,故称。杨万里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诗材,启发诗思,并将这些从自然美景中发掘出的某种活泼的奇趣,熟练而巧妙地运用于其诗歌创作中,这样便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诚斋体”的突出特点是以活法为诗,具体表观为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这在杨万里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中表观得最为显著。他对自然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诸如高山流水、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风雷雨雪、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不拾敛入诗,而且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有趣。 四整体感知 1.识记字音 2.主旨点睛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3.文本研究 (1)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