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核心素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体会文章阐明事理严密的逻辑性。 活动一 比较阅读 两篇短文都出现在地球科学书籍《新疆域》的章节里,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及联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概括事理说明文中科学现象及事理的能力,同时运用了比较、分析。 明确:联系: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区别:《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是“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原因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并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探讨的是“撞击”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并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这一原因。 活动二 写出两篇文章的逻辑推导过程 《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大陆上有恐龙→恐龙不能在南极洲寒冷的环境中生存→这些恐龙是怎么到南极大陆的→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反向思维→南极大陆漂移过去→地壳运动理论→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的两种假说(撞击说和火山说)→科学家验证两种理论:撞击理论→实验证明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斯石英就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出现斯石英→斯石英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撞击假说成立。 火山理论→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原始状态→火山爆发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自然界中存在斯石英→陨石撞击地区和原子弹爆炸场地→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喷发带到地面→火山活动区没有斯石英→火山喷发的高温使斯石英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撞击引起的。 活动三 比较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 比较下面两个文段,说说在说明“板块构造”理论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甲】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乙】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佘均包括大陆和海洋。板块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裂谷与转换断层带。 该理论对地质地理学以及生物学影响很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