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674259

3.3+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教案 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日期:2025-10-28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312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美术,3.3+,2019,人美,学期,教案
  • cover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匠心之用———雕塑艺术”的主题三“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题主要以雕塑与公共空间是怎样的关系、公共空间如何借用雕塑来构建公共场域及时代特征下的雕塑三部分组成,以雕塑与公众的关系、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雕塑与时代的关系,形成课程的脉络,通过不同主题、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环境的雕塑作品为研究对象,意在深层次研究雕塑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 学情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同学们对实体空间中的雕塑艺术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雕塑的美感也有了相应的了解,无论在个人的审美意识与思维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雕塑的美不只是外在的造型与艺术表现手法之美,本节课将注重从雕塑的外观剖析其内在的精神、历史、文化之美,启发同学们从雕塑艺术的内涵上思考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有了前两个主题的铺垫,学生们对本节课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选择一件雕塑作品,说明雕塑家如何根据主题、造型、比例和阳光来考虑放置地点和周围空间环境等;能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鉴赏雕塑作品,发表、交流自己的看法;能够欣赏和理解传统的或现代的、抽象的或具象的雕塑作品;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雕塑作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有见地的审美判断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对生活中的雕塑作品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学生进一步讨论相关作品的形态、主题、文化背景和创作观等,反思、调整并确定自己所选的样本,培养学生分析作品和欣赏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代表的雕塑的认知,感受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通过对《黄河母亲像》为代表的雕塑的欣赏,认识到自然环境与绿水青山的重要性;通过对《开荒牛一一献给深圳特区》的鉴赏,感受其中的“拓荒”精神和拼搏的勇气,进而认识到雕塑应当传递给公众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通过本主题学习,培养学生欣赏雕塑的角度和欣赏“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 (1)了解主题雕塑或环境景观雕塑作品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并学习雕塑是如何与公众发生互动的。 (2)认识到传统雕塑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了解雕塑在当下的发展。 (3)学会欣赏抽象雕塑,并认识到中外雕塑的主要差异。 教学难点: (1)通过与公众互动等多种方式,雕塑作品会问接地为空间场所带来新的变化。 (2)材质、体量、光影和环境空间都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 (3)理解和欣赏传统的、现代的、抽象和具象的雕塑作品,并以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鉴赏雕塑作品。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 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启发谈话:同学们,说起公共空间,你会想到哪些? 播放肇庆东门广场许鸿飞“肥女”雕塑作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你怎么看?(3分钟) 学生讨论、回答:公园、广场、马路…… 通过引导提问,引出公共空间雕塑的作用与使命。 新授 讲解概念: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改变。我们将具有一定开放性、有公开的特质、有公众参与和认知的空间称为公共空间。 1、播放《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讲述纪念碑的历史 提问: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碑在面临城市的发展和区城的改造时,是否还能契合当今的公共意识 与我们的生活是否还能产生密切联系呢 它将何去何从? 过渡话:《川军出征杭日阵广将十纪念碑》在城市扩张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雕塑作品中的孤例,这恰恰也使我们思考“雕塑与公共空间是怎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