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89304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41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2次 大小:323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
  • cover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141期) 文化知识篇 古诗中的哲理思辨警句(二)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哲理: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也就是说,花儿开过了,并不是无情地离开了,而是落到地下变成肥料来支持以后的花开得更鲜艳!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2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哲理:在苏轼看来,生行无定踪,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地,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可见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没有必要过分怀念。 24.“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 哲理:国家的兴盛衰亡取决于时势,颠覆国家的罪责在帝王自身。诗作批判了“红颜祸水”论,极富理性色彩。 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终究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哲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2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哲理: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2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哲理:保持宁静高远的心境,即便身处闹市,也能自得其静。静在心,不在境。 2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哲理:充满自信,不断追求,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3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哲理: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 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3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哲理: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 3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哲理: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彼此的心灵和精神也是相通的。 34.“云霞,我爱山无价;行踏,云山也爱咱。”(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 哲理:爱自然的人也会被自然喜爱;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必须和谐共处。 3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哲理:天地间人才辈出,不要拘泥于古人,后人定能超出前人。 36.“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阮元《吴兴杂诗》) 哲理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3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