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节《校园机器人垃圾分类赛》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六年级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认识和了解机器人。具有自主动手解决问题,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能合理利用信息真诚友善地进行表达。计算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机器人相关知识,体验机器人对生活带来的便利。完成垃圾分类任务,将设计和搭建的过程记录成日志,用机器人参加竞赛。能尝试搜索、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与解决其他问题。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之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具有创新创造活力,能积极主动运用信息科技高效地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活动。能根据学习需求,利用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评价、交流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信息社会责任:能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不断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知道并遵守信息技术课堂规范,养成良好的操作计算机习惯。 重点 了解机器人竞赛活动背景、主题与要求;了解竞赛场地和环境;了解比赛规则要点;了解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难点 参与竞赛过程中科创精神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1、情景展示。随着人类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和机器人竞赛在校园内广泛普及。机器人竞赛,能让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科创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及合作意识,还给大家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2、揭示课题。二、竞赛活动,看一看1、了解活动背景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储存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减少士地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2、竞赛要求参赛队需要准备好1台机器人、编写机器人程序、调试和操作机器人,完成规定的任务以获取得分。3、竞赛场地和环境(1)场地为加厚喷绘布材质,长2400 mm、宽1200 mm,场地区域分为1个起始区、2个回收站、1个垃圾存放点。(2)垃圾道具为4个边长45mm正方体轻质软方块,道具的其一面贴有可回收物或者不可回收物的图片标签。需要分类的垃圾图片标签可能但不限于以下清单:(3)垃圾的收集位:机器人必须到达对应垃圾存放点的“T”型口位置才能开始进行垃圾的收集动作,在其他地方开始进行垃圾的收集动作将被视为“脱线”。(4)垃圾的放置位:机器人必须到达对应垃圾处理站的“T”型口位置才能开始进行垃圾的放置动作,在其他地方开始进行垃圾的放置动作将被视为 “脱线”。三、任务分解,读一读允许各参赛队自行设计或使用外设结构件,鼓励大家使用开源平台设计制作并个性化装饰。在比赛开始时,机器人从地点出发沿黑色轨道行进,前往垃圾存放点,根据垃圾的种类,将分类后的垃圾放置到对应的类别垃圾回收区内。当垃圾存放点的垃圾全部分类放置完成后,机器人返回并停止在地点视为完成任务,整个任务必须在3分钟内完成。1、“出发”是第一个任务、“返回”是最后一个任务。在完成“收集搬运垃圾” 和“分类放置垃圾”的任务的时候,机器人允许多次穿越起始区,但中途穿越起始区不会被视为完成“回”任务。2、机器人须使用传感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