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82757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苏教版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84次 大小:212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
  • cover
专项部分 古诗文 春 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注释】 1.好雨:指春雨。 2.乃:就,马上。 3.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4.潜:暗暗地,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诗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年)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现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赏析】 《春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就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是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着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唯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潜”字拟人化,摹写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总之,杜甫的《春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春 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2.眠:睡觉。 3.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4.闻:听见。 5.啼鸟:鸟的啼叫声。 6.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诗意】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醒来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的叫声。夜里听到沙沙的风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