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830626

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32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178082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PPT,32张,课件,治理,社会
  • cover
(课件网) 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认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重要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认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认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秦献公嬴师隰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商君书》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官籍、商贾的市籍等。 目的:加强统治,强化社会治理 丞相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户籍散乱 编户齐民: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这一户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汉代的编户齐民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理 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东晋: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侨州郡县:西晋永嘉(公元307—313)以来,北方士民相继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东晋南朝统治者为拉拢南渡士民,在长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待特权,不受当地政府管辖。 东晋后期和南朝: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土断: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隋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朝: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隋唐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大索貌阅”的实行既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豪强地主;同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 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 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 宋代“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