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835756

教科版(2017秋)科学 六年级上册 4.3 电和磁(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39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科,2017,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 cover
电和磁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身边的各种能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些能量中, 电和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能量形式。本课“重演”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现象的过程,正是这个发现,让原本看似互不相关的电和磁建立了联系,由此开启了近代电磁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经历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加大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小电动机埋下伏笔。两个活动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学情分析】 “电”和“磁”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六年级的孩子不会感到陌生,再加上在二、四年级中有独立的“磁”和“电”单元的系统的科学学习,已经知道一些关于磁铁具有磁性的知识和简单电路的知识,为本课的“电生磁”概念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系统训练,大部分孩子对普通电路的组装连接还不够熟练,对电路短路的连接以及这种连接会增大电流,易损坏电池理解不到位,这一点会直接影响到本课实验的操作效率;对磁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等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两种现象的不同之处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在本课的复习阶段就必须有效地唤起孩子的旧知,为建立新的概念服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亲历直导线实验探究建构通电导线周围产生磁性的认识。 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能够运用通电线圈能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的性质,检测废电池是否有电。 科学态度目标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细致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合理进行推测、严谨开展实验、有根据地得出结论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类生活。 在检测废电池活动中体会重复使用、节约能源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通电后的导线和线圈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建构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认知。 难点:对通电导线和线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开关、短导线、长导线、小灯座、指南针。 教师准备:电池、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导入 1.讲述:在1820年的时候,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发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也来经历一次奥斯特的发现之旅吧! 二、探索和研讨 实验一: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1.组装一个电路,点亮小灯泡,以确保电路是通路。 2.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时,观察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 3.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放置在指南针的上方,并让导线的方向与磁针所指的方向一致。 4.接通电路,观察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再断开电路,观察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预设: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 5.交流研讨:什么让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没有接通电路时,仅用导线靠近小磁针,它没有发生偏转,导线是铜的,磁铁不吸引铜,所以磁针的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是电流的原因。电流会产生磁性,使磁针发生偏转,也就是说电转化成了磁。 实验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更明显的实验 1.刚才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想不想看到更明显的现象?你有什么办法来改进实验?(预设:增大电流、短路。) 2.短路时电流变大,磁针偏转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