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866841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26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
  • cover
17.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环节一、熟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 1.请同学们给文中句子标上序号,然后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2.这些加点字的字音你读准了吗?请跟着老师读一遍: 德馨(xīn)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4.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注意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这篇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关注本文的语言形式,我们发现: (1)本文句子大多很工整,有些句子用了对偶,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 (2)同学们还可以圈出文中“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等字,大家会发现这些字的韵母相近,因此全文读起来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请同学们把课文再读一遍,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环节二、积累文学常识 1.请大家圈画注释一,了解与本文学习相关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了一种文体,这里的铭指的是一种文体。“陋室铭”就是指一篇写陋室的文章。 2.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诗歌《浪淘沙(其一)》,今天我们学习这篇古文,要思考的是:作者写《陋室铭》要表达什么? 环节三、分析课文 (一)我们首先到文中找一找:文章具体写了“陋室”哪些方面的内容? 1.可以圈画出文中直接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④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结合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变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这句话写的是陋室的环境,可以推测,陋室少有人来,是个冷清之所。 2.作者还写了在陋室中的日常生活,我们接着来读⑤-⑦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先结合注释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我谈笑来往的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经:佛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案牍: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身。 (2)这几句话写了陋室主人与朋友的往来,写了陋室的主人在陋室里弹琴、读书等日常生活情景。 3.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作者如何看待陋室及在陋室里的生活呢?我们再来品读④-⑦句,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第④句中有一个“绿”字和一个“青”字。一绿一青,色彩鲜明,突出了颜色之青翠;一“上”一“入”,化静为动,突出了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在常人眼中,此处的环境是冷清、简陋的;在作者眼里,此处的环境显得绿意盎然、清幽宁静。 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一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对陋室环境的喜爱赞赏之情。 (2)第⑤句中“有”和“无”的对举,突出了作者交往的都是博学之士,彰显了作者“非贤友则无取之”的交友之道。 虽然此处环境简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