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890111

第11课《核舟记》同步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93558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课,核舟记,同步,课件,3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核 舟 记 魏学洢 核雕,素有"鬼工技"之称,盛行于明代,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之一种,属于民间微型雕刻手工艺范畴,核雕这门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新课导入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目标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朝末年散文家。字子敬,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 作者简介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中所记核舟就取材于这件事。 相关背景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微雕艺术是集中国文化精华的袖珍艺术品,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知识链接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文体知识 洢( ) 器皿( ) 贻( ) 髯( ) 有奇( ) 糁( ) 箬篷( ) 衣褶( ) 诎( ) 椎髻( ) 壬戌( ) 篆章( ) yī mǐn yí jī ruò sǎn rán zhě qū jì rén xū zhuàn 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