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898183

【核心素养目标】第10课 小石潭记 第2课时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8032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核心,素养,目标,10课,小石,潭记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小石潭记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2.学习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语言运用: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讲解】 第一段 1.第一段中,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用了哪些动词?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未见其景/人,先闻其声”(手法) 好处:描写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准确的动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游历,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探奇的情趣。 2.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写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第二段 1.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写游鱼的这一节,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何用意? 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时,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潭水有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澈澄净。 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第三、四、五段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2.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3.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情景交融,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情。 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 【讨论交流】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情感的第一个层次:隔篁竹→听到水声→内心之“乐” 情感的第二个层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水、奇石、郁树→内心愉悦→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情感的第三个层次:西南而望→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幽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