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12604

第13课《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46456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课,钱塘湖春行,课件,2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让我们通过一些图片欣赏下吧!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南屏晚钟 孤山寺 贾亭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想去游览一番吗?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朗读,感受音律美。 2、品读,揣摩语言美。(重点) 3、悟读、欣赏意境美,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冠。白居易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 作者简介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 在任杭州刺史时,白居易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题目解说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诗人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 (七言律诗) 白居易 xī d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n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mò t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听音频,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刚刚。 再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湖岸相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文: 首联如何扣题? 1、“孤山寺”和“贾公亭”是西湖边特有的景物, 紧扣“钱塘湖(西湖)” 2、“水面初平”和“云脚低”是早春时的特有景 象,紧扣“春” 3、 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包含有位置的移动 照应了“行”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形容数量少。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注释: 译文: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啼鸣,不知谁家新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 【答案】不能。因为 “几处”和“谁家” 及有分寸地准确写出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说明诗人观察仔细,描写入微,同时也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如果换成了 “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早春之景了。 【颔联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1、 诗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角度、内容、感情) “争”字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逐渐,慢慢地。 欲:想要。 才:刚刚。 没:淹没,盖住。 注释: 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淹没马蹄。 译文: 【颈联赏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艳的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