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包粽子》教学设计 课题 《包粽子》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劳动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带领学生了解了包粽子的基本流程,学习了包粽子的基本方法,课本利用大量图片,并配合步骤讲解,为学生提供学习包粽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制作了自己的粽子。培养了学生培养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等劳动精神。 学习目标 1、劳动观念:了解包粽子的基本流程,培养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劳动观念。2、劳动能力:学习包粽子的基本方法,能独立包粽子,体会包粽子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的劳动能力。3、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学生懂得生活,乐于动手的习惯和品质 。4、劳动精神:培养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 重点 了解包粽子的流程和方法。 难点 尝试粽子的几种不同包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粽子,通常是由粽叶包裹着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这一天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不同地区粽子的馅料不同,口味也不同。北方有红枣粽、豆沙粽,江浙地区有肉粽、蛋黄粽等。不同地区粽子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三角粽、锥形粽、元宝粽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包粽子吧。 了解粽子的种类合口味 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劳动准备1.知识准备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楚国大夫屈原被谗言所害,于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尽。楚人沿江苦寻他的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竹叶包好糯米投入江中喂鱼。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粽子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唐代,长安城包制粽子的水平已经很高。宋朝人用艾叶与米同泡,制成艾香粽子。到了明朝弘治年间,粽子的馅料更加丰富起来,有枣、豆沙、鲜肉、松仁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了火腿粽子。粽子的形状也很多,有三角形、锥形、菱形、秤砣形、竹筒形、枕头形等,且大小不一。端午节习俗众多,其中尤以吃粽子和赛龙舟最为普遍。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撞蛋,挂菖蒲、艾叶,佩香囊,吃五毒饼,喝雄黄酒等一系列风俗。拓展延伸撞鸡蛋人们认为用煮熟的热鸡蛋,在身体上来回滚动,这样能够祈求身体的健康长寿。端午节滚鸡蛋的活动逐渐流传了下来,后来就演化成为撞鸡蛋这种更为简单的民俗方式。端午节撞鸡蛋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挂菖蒲端午节有插菖蒲叶、艾叶的习俗。菖蒲,芳香扑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草,可以防疫、驱邪。是天上五贤之首,象征驱邪不祥之剑。因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视为百阴之气,刀刃为剑形,插在门口可辟邪。挂菖蒲、艾蒿是南北方城乡的习俗。在江西、安徽的一些地方,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大蒜,还挂着一些石榴花。大蒜气味刺鼻和五月石榴花盛开,为天五端之一,以驱鬼杀菌。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吃五毒饼之所以图案用五毒,是因为每年初夏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祈愿消病强身。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每年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喝雄黄酒端午节前后,气候变热了,蚊虫开始飞动,容易生病,古时候,人们在同疾病做斗争时,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然后在不断实践中,学会了用雄黄酿制雄黄酒,认为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为了祛毒气,防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