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26829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57283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统编,人教,历史,高中
  • cover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出版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提升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稷下学宫、北京大学、留学教育内容的学习,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及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研读图书馆、博物馆发展历程的有关史料,多角度理解文化传承的方式,思考文化传承的意义,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育、出版与文化的传承;文博事业与文化的传承。 难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2015年初,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现称安大简。随后,一系列战国时期楚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震动了学术界。这是继2008年清华大学清华简之后,又一战国年代简策的重大研究成果。简策指在竹片和木板上书写文章,编连成册的书籍,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形式。随着对以清华简、安大简为代表的战国简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认识也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古代简策是如何产生的?它到底传递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什么信息?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对它的研究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新课讲授】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师活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材料 唐代国子监课程体系(部分)如下:儒学系统: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通识课程:《孝经》《论语》(有时加《老子》《尔雅》等)。专业课程:《礼记》《春秋左氏传》《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律令格式、法例,书学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基础课程:《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 生:学在官府。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师活动】“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这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后来“学在官府”的情况有了怎样的发展? (1)官学 ①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②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教师活动】中国古代在“学在官府”的同时,私学也逐渐发展起来,私学发展的情况如何?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教师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贵族官学没落,私人讲学兴起,最早开始办私学的教师就是原来宫廷中掌管礼乐的官吏。私学兴起,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人才,学术下移,给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注人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在国都临淄城稷门附近设立了闻名于世的学宫———稷下学官。 材料 战国时代,齐国统治者在都城临淄创设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是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促进各派融合、发展,培育、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是博士制度的先声,学术大师的摇篮;它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 ———王志民:《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九,归纳稷下学宫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作用。 答案:实现了私学教育的转型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