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35221

《客至》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

日期:2024-06-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5次 大小:2093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统编,下册,必修,选择性,语文
  • cover
《客至》 学案 ①春水绕茅舍,但有群殴来,这是“无人至”的意境,但也可看作客人将至的铺垫。不扫花径,因为无人来访;大开蓬门,则因今日有客。颔联呼应首联,仍然围绕“客至”两字展开。颈联笔锋一转,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尾联换取临翁对饮暗示出来。 ②整首诗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3.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4.背诵全诗。 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生活趣味。 情景导入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出生于官宦家庭,生长于唐朝由盛入衰的变化时代,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 35岁以前 读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和壮游时期(游吴越齐赵,结李白高适),即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杜甫最快意的时期,诗作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 第二时期 35—44岁 长安困守的十年,是他走向现实主义的时期,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此十年,诗人 在长安求人援引做官,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是杜甫屈辱生活时期,后又参加考试,奸相李林甫作弊说“天下无贤才”无一人中考,杜甫十年不仕,也经常挨冻受饿,也使他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看到了统治者的罪恶。这十年也成就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时期 45-48岁 陷入贼手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长安逃难,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后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跟着肃宗做谏官(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屡屡遭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会。此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同时是卫国战 争,所以诗人同情人民 ,同时又勉励人民参战 ,诗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月夜》《春望》《哀江头》“三吏”“三别”) 第四时期 49-58岁 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这十年,他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病亡在湘江上 。这一切决定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岳阳楼》《蜀相》《客至》) 2.相关背景    此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3.解题 ①客:客人,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②明府:汉魏以来对地方官员的敬称,唐以后多用于专指县令。 ③相:一是交互,互相,行为动作由双方来,“相见常日稀”;还有一种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及时相遣归”。这里是第二种意思。 ④过:拜访、探望。《过故人庄》 4.杜甫的文学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