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35702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302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 cover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练背诵、默写。 2、反复品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感悟诗中浓浓的挚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我们一首诗,附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分析   对于诗歌的分析欣赏,其实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种主要方法,同学们也经常用,只是不知道具体名称而已。所谓的知人论世,是指要想理解某诗人的诗,就必须先要了解该诗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经历,同时还要了解该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意”   去推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志”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太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我们不甚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节课,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近体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三:师生共同分析:   ⑴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州。   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