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37882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断章》教案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50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cover
《断章》教学设计 授课篇目 《断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画面感 3、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重点 对诗歌整体的朗读节奏、意境意象、感情主旨的把握 教学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PPT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中国的“诗不达诂“论和外国的”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入 二、作者介绍 卞之琳(1910 -2000),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三、创作背景 《断章》这首诗选自于《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他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1)自由朗读诗歌,划分出节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听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语调和情感 (3)个人展示 (4)男女对诵 2、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8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这些意象式相互交叉重叠的,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生动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五、深入探究 再读诗歌,理解主旨(小组合作完成)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互相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相互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六、拓展延伸 我们在这里是如此解读这首诗的,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回20世纪。看看在那个时代文人评论家们是如何解读的? 1、爱情说:这无疑是一首极之卓越的情诗。诗人透过旁观者的冷眼,写出了“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客观的铺叙中隐隐细味出淡淡清愁,也交代了诗中的你、我、他三方面关系。———秀实 2、装饰悲哀说:“还有比这再悲哀的吗,我们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都是装饰。”———李健吾 “多绝望的诗!多绝望的哲学!宇宙是装饰,我是装饰,装饰了梦,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诗人阿垅 3、哲理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