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946104

苏少版 七年级下册 美术 第6课 多变的色彩 教案

日期:2025-10-23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353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美术,6课,变的
  • cover
《多变的色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初中阶段的“设计·应用”与小学相比,教学目标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去掉了“简单”二字,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要求———形成设计意识。从牛顿揭开光色之谜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与尝试,合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练习,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这课的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设计·应用”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造型·表现”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教师通过和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性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识色”———调色”———用色”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新。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色彩的基本属性和色彩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并能通过练习学会色彩的简单运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会运用色彩的渐变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应用明度、纯度或色相渐变的方法进行色彩创意和设计。 教学难点: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以及学生对调色的把握。 五、教学理念: 色彩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每个人都积累了独特的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本课采用直接感知的方法,通过大量色块、实物及多媒体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利用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等优势,体现美术教学以视觉教育为中心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为:感知色彩导入课题———观察比较学习———协作体验创意设计———交流评价情感表达———课后拓展知识延伸。课堂层层推进,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应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表达情感。学法方面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表达情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六、课前准备:课前按六人一组分组。 教具: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水粉工具材料;明度渐变设计线描稿;纸杯纸盘;铅画纸等。 课时:一课时,本节课为《多变的颜色》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三原色调色小实验,导入课题。 模拟饮品店,用三原色调配新的饮品。简单的三种颜色就可以变化出更多种的颜色。看来我们的色彩很多变,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多变的颜色”。导出课题:多变的颜色(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小实验,趣味互动,从已知的三原色知识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变化的色彩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二)观察比较,探讨色彩三要素。 1、认识牛顿色环。 知道是谁最早揭开了光色之迷吗?。 生:牛顿。 师:展示三棱镜折射光谱实验,并简要解说。 师: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印证了三棱镜折射的光谱现象? 生:彩虹、水面的油污、泡泡、太阳下的水雾喷泉…… 师:牛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光谱的两端的红和紫很亲近,就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就成了一个色相环,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2、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色彩的三要素。 A、色相 师:看色环你能说说它们的名称吗? 生:大红,深红,粉红,西瓜红…… 师:色彩也是有自己的相貌,我们称之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