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59241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40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 cover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干谒诗。 2、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全诗的内容及主旨。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课型: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则文坛佳话导入“干谒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译文: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评价:从两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千呼万唤始出来”。 2、了解干谒诗: 干gān yè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干谒,对人有所求。 二、释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远望洞庭湖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赠予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三、了解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所作田园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给人以亲切之感。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于吴越,成为一名隐士。 四、了解写作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干谒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五、诵读全诗:(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再多次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六、细读品味: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涨,和湖岸几乎齐平。 (天光映入湖面)湖水映照整个天空,水天相接,浑然一体。 赏析: 这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这座岳阳城。 赏析:“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摇撼动荡的湖水澎湃动荡,波涛汹涌,震撼着岳阳城,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总结:前两联,写景,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洞庭湖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面对浩荡的湖水,想要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闲居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