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82223

第11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78600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新课导入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新课导入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新课导入 一 二 三 疏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写作文本时的心境。 学习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链接,预习导课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走进作者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背景介绍 给下列词注音 遂 寝 藻 荇 柏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听录音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听录音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解释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照进,进入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于是到 睡觉 一起 散步 院子里 解释字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表推测,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罢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句子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进入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句子 月色洒满庭院,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1.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再用心品味这个写景句的精妙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①比喻生动形象。将洒在庭院中皎洁的月光 比喻成清澈的水,形象逼真;把月光下婆娑 摇动的朦胧影子比喻成水中飘摇不定的水草, 而且寓静于动,想象新奇绝妙。 ②意境空明清幽。皎洁的月辉,寂寥的庭院, 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画面,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