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说课稿 当粽香在餐桌上飘溢,当街头巷尾悄然挂满香包,当鼓乐声中龙舟竞渡时,一个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已然来临。 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端午节》。在此,我将从说教材、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阐述。 1.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该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通过“做香包”教学活动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端午节的来由与相关习俗,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认识其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创造力,动手能力比一二年级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增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力图适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制作中使学生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又学会了新知。 3.教学目标 根据这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端午文化,学做端午香包。 (2)过程与方法:运用折叠、包含、粘贴等方法完成香包的制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香包、赏香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4.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香包的制作方法。 难点:在制作香包的过程中感知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围绕教学目标,我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香包示范作品等;相关工具主要有卡纸、剪刀、香包装饰材料、工艺垃圾盒等。在力求教学直观的同时,为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提供保障。 三、说教法学法 美术教学要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着重在于激发学生情感,展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本课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图片欣赏法、老师示范法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观察、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香包的制作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作用,使学生在享受学习过程所带来快乐的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也得到发展。 下面我具体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童谣激趣—知识领会—探索研究—观赏思考—创作表现—交流评价—拓展延伸等。 1.童谣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播放“端午”童谣把学生带入过端午节的情境中来,为迅速进入这节课的学习状态做铺垫。 2.知识领会 通过播放视频动画,让学生全面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这种图文并茂的视频带给学生的视听冲击,远比老师单调的口头语言表达效果要好得多。 3.探索研究 香包的折法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课拟让学生“看一看、拆一拆”和老师示范法解决这一重点。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 “看一看”,是让学生观察香包,了解香包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 “拆一拆”,是给每人分一个纸折香包半成品,(多年的美术课堂实践经验显示,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容易受香包装饰物的影响,而忽略了去探究香包的折法,故分发半成品更佳。)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观察、探究其折法。其意在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注重过程。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本课将采用老师课堂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加深折“香包”的过程和步骤印象,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在过程中获取新知。 4.观赏思考 此部分为本课教学难点。 其一、通过展示各类香包图片和手工作品,让学生从视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