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076458

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6145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 cover
2023 年高考诊断性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 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 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 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 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 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 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阎连 科、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 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 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 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而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 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 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 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 “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正是因为“新人民 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 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 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 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节选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问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材料二: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 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 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 秀的诗歌作品满足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 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