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124126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教学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76936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壹 貮 叁 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新课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巅( ) 气魄( ) 狂澜( ) 浊流( ) 屏障( ) 哺育( ) diān pò lán zhuó píng bǔ 读清字音 解释词义 气魄:气势;魄力。 狂澜:文中指巨大的波浪。 浊流:浑浊的水流。 宛转:文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朗诵词。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它所代表的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点明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部分:歌词。描写了黄河气势磅礴的图景,歌颂了黄河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全文分析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三个。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全文分析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 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1)使得歌词主体部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即“颂黄河”部分可清楚地划分为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到虚,逐步深入。 (2)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的礼赞之情。 全文分析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全文分析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