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129292

第14课《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65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课,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 cover
九年级上册语文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全诗。 2.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3.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能聚焦“景+事+人”,学会“由点读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 提起唐朝,不得不提唐诗,提起唐诗,不得不提起李白。李白是一位洒脱、浪漫的诗人,他在42岁的时候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但是在两年之后,他却连连感慨“行路难,行路难”,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行路难》(其一)。 一、作者作品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特点: 1.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2.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发情感。 3.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的情感。 4.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二)背景资料 《行路难》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两年后李白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在朋友的送别宴上写下这首《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行路难》组诗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 二、朗读指导 (一)学生齐读,纠正字音。 (二)音频范读,强调朗读节奏。 请同学们思考,本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朗读节奏来读?不少同学用二二三拍朗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种节奏和作者表达的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文言字词积累 樽:盛酒的器具。 清酒:名贵的酒。 羞:同“馐”,美味的佳肴。 直:同“值”,价值。 箸:筷子。 济:渡过。 三、研读赏析 活动一:畅读诗歌,读出韵味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点强调如下读音——— 樽(zūn) 羞(xiū,同“馐”) 直(zhí,同“值”) 塞(sè,阻塞) 2.“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一字一句总关情。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诗歌,你能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起伏? 明确:感受到诗人“苦闷—希望—迷茫—信心”的情感交织,情绪在低回中走向高亢,境界由沉郁渐趋阔远。 点拨:诗歌前四句,诗人面对朋友为其践行的美酒佳肴却食不下咽,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抑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为喻,更显世路之艰、无奈之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苦闷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初始怀才不遇而最后终有作为的人物吕尚、伊尹又给自己增加了信心与希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然而当回到现实,遥望前路却“歧路”重重,一颗温热的心再度陷入了迷惘与彷徨;“天生我材必有用”,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才是诗人李白之秉性与执著,他终于一扫心头的迷雾,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师指导朗诵:诗歌前六句要读出绵延不尽的低回、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