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137101

2.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第1课时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9-23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99832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1课时,课件,25张
  • cover
(课件网) 2.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第一课时 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总结了一些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质量比例关系,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他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 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用实验方法测出电子的质量不及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后进一步确定为氢原子质量的1/1836)。他推测这种粒子是均匀地嵌在云状的正电荷球体中,于是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并将这种粒子命名为电子。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 汤姆生发现电子, 提出原子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部分α粒子直线穿过金箔,有少数发生一定的偏移,极少数反弹回来。他推测原子的内部结构并不是均匀的,而存在一个中心的核,称为原子核。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在其周围高速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这就是卢瑟福的“有核模型”或“行星模型”。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01 02 03 玻尔研究氢原子光谱, 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研究了氢原子的光谱后,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大胆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这一原子结构模型在当时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称为原子轨道。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 不同的原子轨道具有不同的能量,原子轨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 原子核外电子可以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上发生跃迁。 玻尔认为,原子轨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 当电子吸收了能量(如光能、热能等)后,就会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处于能量较高轨道的电子不稳定,会回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回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就会发射出光子,发出光的波长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之差。 受普朗克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的启发,玻尔吸收了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的合理成分,于1913年提出了新的原子结构假说,较好地解释了氢原子线状光谱的特征,因此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学家采用统计方法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是有规律的。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当处于能量最低状态时(简称基态),电子主要在原子核周围的球形区域内运动。 运动区域距离核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 运动区域距离核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 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处于能量最低状态的氢原子的电子云示意图 小点越密,表明概率密度越大 用小点代表电子在核外空间区域出现的机会,小点的疏密与电子在该区域内出现的机会大小成正比。 电子云:即用小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到的图形。 氢电子云轮廓图的绘制过程 电子云轮廓图 是指量子力学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 一般是将出现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制作电子云的轮廓图,即原子轨道。 K L M N O P 1 2 3 4 5 6 电子层(用n表示) 电子层符号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离核距离 能量高低 近 远 低 高 钠原子光谱 分析钠原子光谱时发现: 即便是相同的两个电子层之间发生电子跃迁,也会出现多条谱线。 对于这个现象,你会提出何种假设? 实验和量子力学研究表明,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其能量也不相同,故可将同一电子层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能级。 学段 年级 分班 小学 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