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相遇问题(一)》教学设计 课题 相遇问题(一)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一)》是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1节。例1是学习相遇问题求路程和的例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审题,理解“从一条道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分钟相遇”的含义。其次,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试算。再次,用两种方法解释第二种解法。最后,列出算式后,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点。“试一试”是一道与相遇问题解法相同的工作问题。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相遇问题的术语:同时、两地、相向、速度和……,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相遇问题求时间的解题方法。2.学习内容分析: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安排不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可以说,相遇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经历比较、优化等学习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现数形结合与数学模型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 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难点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师:题目中哪个量是速度?哪个量是时间?哪个量是路程?师:解决这道题你会运用哪个关系式?2.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还有哪些数量关系?反馈: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师:在上面的行程问题中只有一个速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两个速度的运动情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自由说说。 学生:速度×时间=路程。 学生自由说说。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探究新知做准备。 讲授新课 一、了解相遇的特点师: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有什么特点呢?现在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课件出示———操作提示:1.请两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的两侧,并且面对面。2.两人同时从两边出发,相遇时停下来。3.观察他们的演示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反馈: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师:两人同时出发,相遇后两人同时停,时间上还有什么特点?师揭示:像这种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后两人相遇了,叫做相遇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二、教学例1课件出示:于亮和许芳从一条道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分钟相遇。已知于亮每分钟行50米,许芳每分钟行40米,这条道路长多少米?师:读一读,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师:上面的信息可以用线段图表示。课件出示:师:观察上面的线段图,于亮和许芳各自的路程指哪段?师:两个人共行的路程指哪?师:从线段图中,你能发现数量关系吗?反馈:于亮走的路程+许芳走的路程=路程和师:你会解答解答此题吗?先独自思考算算,然后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反馈:我先分别求出于亮和许芳所行的路程,再求这条路长多少米。50×3+40×3=150+120=270(米)师:想想还可以这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课件演示,并提示:于亮每分钟行50米,许芳每分钟行40米,走1分钟,两个人共行了多少米?师:2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