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10303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1045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二,三二,语文
  • cover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坐落于山水之中,是在自然山川基础上建立的人间秩序。然而一旦城市建立,周边的自然山水即成为以城市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先秦时的“九州”观点就是这种实践的代表,每一“州”之中有其代表性的山镇、泽薮、川浸(即山、湖、河、泽等代表性要素)。自此,古人便以城邑聚落为原点,构建了不同尺度的“山—水—城”极坐标系,从城市出发认识周边的山川界域、地产风物,持续赋予自然空间以人文秩序使得自然空间浮现出文化概念,文化概念锚固于自然空间。 秦汉时期,随着交通网络的拓展,以及地理、测绘等知识的积累,广域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被勾勒得愈发清晰,古人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等级高低与山川界域广狭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有意识地运用“山川形势”理论“整理山河”、布列城市。通常,理想的城市选址必于山水“大聚会”处,山川的“聚会”越多,自然脉络越深湛,地理形势越广阔,所承载的聚落等级越高。这一规律贯穿了从京畿、省城、郡府城、州县城到市井乡村的聚落等级体系。相应地,人居基址也都以“聚”的大小别其优劣。 由山川脉络考察城市体系的视角,也是我国古代空间美学营造的基础。秦汉以降,美学艺术的发展和对地理环境认知的深化,促进了诗境、画境与人居环境的交融,唐宋以来,山水诗中往往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人居理想;宋代士大夫以“格物”的态度探析山水、人居与心灵世界的关联,使“文人画”这一艺术实践与多尺度的地景设计相贯通。文人旨趣与社会理想自唐宋不断传承,落实在文人主导的区域营建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城”思想,并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需要重视以山川网络为主线、以城市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空间建设,传承以“大国山河”为代表的广域空间规画传统,呈现中华文明“千年一脉”形成发展的磅礴气象。 (摘编自武廷海、郑伊辰《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新时代开展国土景观规划的基本任务》) 材料二: “三生”,空间指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从社会活动特征和规律来看,不同功能与空间之间存在有机关联,并遵循一定的内在机制。生产空间提供物质产品与服务,决定生活生态空间的构成模式;生活空间承担社会保障和文体休闲,影响生产、生态空间的发展方向;生态空间作为自然保障,为城乡建设提供资源服务,确立生态底线。“三生”空间相互适应与反馈,相互协同与共生,共同维持人居环境的和谐稳定状态。 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本质是合理组织协调“三生”空间,此类智慧与经验在传统人居环境的营建中有充分体现。虽然城市功能与空间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但人居环境营建的本质不变,即因地制宜使空间与环境相互适应,灵活布局,突出特色。 古人善于利用山水形势促进“三生”协同发挥功能合力,山水形势是“三生”空间的地理基础。“形”,形态、形象,“势”,态势、趋势,“形势”指基于整体观对环境权衡判断。引“形势”入城,强调对山、水、城、田等空间全要素的综合把控,“三生”空间协同发挥功能合力,促使整体环境呈向好趋势。理想的环境由山水关系构成,讲求以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