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22110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122698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一、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于笔端,写成了名 篇佳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 二、写作背景 三、了解“咏史怀古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题目 金陵:点明地点,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怀古: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 词牌名 整体感知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请同学们诵读本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课下注释思考: 1、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 2、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四、整体感知 1.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上片: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片: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2.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叹 因何而“叹”?“叹”些什么? 上片:写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时令: 地点: 人物: 天气: 晚秋 故国 自己 初肃 译:我登高临水,极目远望,金陵古都正值晚秋时节,气候开始萧条冷落起来了。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萧索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索的气氛为全诗打了凄凉的基调。 2.上阙在这萧索的气氛下,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译: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 、峭拔。 远眺之静景 化用诗句→ 对山水的静态描绘:澄澈、峭拔 点拨: 静景 远眺 比喻 用典 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帆、棹:代指船。 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