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64026

第24课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282308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4课,唐诗,三首,茅屋,秋风,所破
  • cover
(课件网) 杜甫 杜甫在成都生活期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心安处是吾乡”,成都给了漂泊的杜甫一个安稳的家。成都自然成为杜甫创作的一个丰收之地。他在成都居住了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诗人寓居成都草堂期间所作,展示了诗人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段,表达了诗人内心一种独特的愿望和情怀。 叁 贰 壹 反复朗读并背诵,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品味诗中的环境及人物描写,体会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 [1]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熟读诗歌,体会古体 壹 怒号 挂 罥 长林梢 庇护 突兀 布衾 三重茅 沉塘坳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qīn zhuǎn qǐng sāng chóng ào shà xiàn 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2.介绍诗体,体会音韵 歌行体为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分节品读,渐入诗境 贰 理解诗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体味秋风,感受悲凉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形容秋风? 怒号———秋风之声 2、“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秋风之威。形象又有力度。 3、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飞”“洒”“挂”“飘转”“沉”———秋风之效。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侧面描写出秋风之大。 理解诗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还原破屋,体验凄冷 如果“秋风”是肇事者,那么,“茅屋”就是受害者。在“怒号”的秋风中,“茅屋”又有怎样的经历?“破”成了什么样呢? 屋外: 茅屋破败,群童欺我 ———愤怒、无奈 屋内: 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凄冷、哀伤 长夜沾湿,丧乱无眠 茅屋破 2、“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1、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