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66370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6-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3870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统编,纲要,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史学视野 【主题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 在夏之前的原始社会,就已有选拔人才的记载。 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卿世禄制。官职主要在贵族家族内部继承,且世代相袭,春秋时期,各国君主虽重视贤才,且有尚贤主张,却未形成选贤制度,选官制度的主体依然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世卿世禄制逐渐走向没落,以军功爵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 秦汉时期,察举是由各级地方官吏察访人才、举荐朝廷,并对被举者采用“策问”或辅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分为特举和岁举两类。特举科目有贤良方正、明经、明法等,岁举科目有秀才、孝廉等。东汉时期左雄改制,察举制经历了“只举不试”到“先举后试”“所举皆试”的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曹丕代汉后,接受陈群的建议,带有妥协色彩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诞生。基本内容:第一,“各州郡皆置中正官”“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第二,中正的主要任务是品第人才,评价人才,评价必须要有书面的正式材料,包括家世、品、状。家世又称“薄阀”,指被评者族望与父祖官爵。状,指行状,对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品,指品第,中正官根据家世,才德对被评者作出总的品第评语,品总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可分为二类:上品与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二品实为最高品;第三,品级与官位必须一致,官位尊卑与品第高低必须相符。 ———摘编自王中男《考试之举荐制度:历史视角的检视》,《教育参考》,2015年第1期。 【解读】一、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基本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世袭为特征,严格来讲先秦以来的世卿世禄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拔;第二个阶段以乡举里选为基础,呈现评判标准主观性强,被评入仕者被动参与,易被地方势力操控等特点,察举制作为封建国家系统性官员选拔制度的开端,本身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破除了世袭制的阶层固化,打开了入仕的通道,较之世袭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用人的公正公平,但其特点也决定了其衰落,固然九品中正制有所发展,也不能避免沦为世家大族掌控的命运;第三个阶段以考试为基础,将九品中正制以来的考试前置,以文取士,评判标准更加客观,读书人自由投考,主动参与,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古代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但随着考试内容的逐渐变化,科举制最终走向僵化。二、古代中国的选官标准基本经历了血缘———家世、德、才———考试成绩的变化过程。 【主题2】三省六部制演变 材料 唐高祖年间,就有三省长官集于门下省政事堂议事的传统。贞观年间,为保证行政效率,政事堂集议制度正式确立。政事堂地位上升,逐渐演变为三省宰相商讨、决策军国大事的最高国务会议。“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政事堂盖印的诏书用斜封方式封装,用墨笔书写敕字,称为“斜封墨敕”。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中书门下体制由此确立,虽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三省“中书草拟诏令,门下审议封驳,尚书执行”的运行模式继续保留。但到唐中期,中书舍人撰写诏令的职能逐渐被翰林学士取代,门下省给事中封驳制度日益废弛。尚书省也由唐初的行政中枢逐渐沦为无关紧要的闲散部门“唯礼部、兵部、度支职务尚存,颇同往昔;余曹空闲,案牍全稀,一饭而归,竟日无事”。 ———摘编自贾星《关于“三省六部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