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8026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6次 大小:248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7课,昆明的雨
  • cover
17 昆明的雨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2.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其一》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品主要有《邂逅集》《羊舍一夕》《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写作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三、导读理解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3.第4、5段写出了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①雨季长,但并不使人厌烦,也不使人气闷; ②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③雨季是浓绿的。 4.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5.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6.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抒情。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自我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乍_____ 鲜腴_____ 篱笆_____ 扳尖_____ 缅桂_____绿釉_____ 青头菌_____ 辟邪_____ 八卦_____吆喝_____ 暮年_____ 一碟_____ 饱涨_____ 苔痕_____ 密匝匝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辟邪:_____ (2)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鲜腴:_____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吆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