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338414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共3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51451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9,35张,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必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目 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意义。 一 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大帝 中华文化在 交流中发展 新疆龟兹石窟壁画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日益兴盛,并逐渐与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出现了不同的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儒学为主,融合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大约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左右),被称为浮屠教,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佛教的传入则要更早一些。《三国志·魏书》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1.过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脱离肉体,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罗汉,享受极乐世界。 知识拓展 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禅”是静坐沉思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的祖庭为河南少林寺。安史之乱后,禅宗分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为领袖,主张通过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实现拂除客尘烦恼,清净自心的目的,强调“渐悟”。南宗奉慧能为领袖,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重戒律,强调“一闻言下大悟““即心是佛”,“见性成佛”,强调“顿悟”。(南顿北渐) 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知识拓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唐 惠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唐 神秀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1)积极性: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送子天王图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佛教塔式建筑 敦煌莫高窟壁画 柳公权《金刚经碑》 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更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正如他诗中所写:“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吴承恩《西游记》 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 半路出家、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事不登三宝殿、天花乱坠、醍醐灌顶、衣钵相传、开山祖师、大彻大悟…… 2.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1)消极性: 材料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