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350317

高教版第5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中职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51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教,5课,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
  • cover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第5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教学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的形成,认识到三国鼎立也是局部的统一; 2.了解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初步理解西晋短暂灭亡的原因; 3.了解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的政权分立状况,认识到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教学难点:在历史长河中认识政权分立与国家统一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兼并激烈,人民流离失所。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情況:政治上军阀割据,百姓生活民不聊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第一课时 三分天下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PPT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8年,太常刘焉目睹汉灵帝朝纲混乱、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汉末军阀割据的祸根。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军阀是指拥有军队,割据一方的军人集团。为何会出现军阀呢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那么,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呢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家世背景,称雄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等地,即今天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十万兵力。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以军事编制的形式,推行屯田,发展成为北方地区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力量。 2.官渡之战 (1)时间:公元200年 (2)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3)结果:袁军主力丧失殆尽,曹操随后基本统一北方 200年,曹操和袁绍决战官渡,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袁绍以十万大军对战两万人组成的曹操军队,但是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相反曹操能够采用正确的战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曹操在此战中大获全胜。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叫作曹操赤脚迎许攸: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不满,而来投奔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赤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军队秘密行军,换袁军军装连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之后袁军主力丧失殆尽。 3.赤壁之战 (1)时间:公元208年 (2)交战双方:曹操 、刘备、孙权 (3)结果: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 官渡之战后,曹操开展一系列军事行动,基本统一北方。那在统一的道路上,他面临的新敌人是谁呢?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他手下有关羽、张飞两员大将,又三顾茅庐请了卧龙先生诸葛亮,诸葛亮向其提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